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致富路上的領頭人——記河南息縣楊店鄉十裡橋村黨支書全華

    博爱重生     2017-11-29 19:49:35     浏览:5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博爱重生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河南息縣楊店鄉,你隻要隨便問一個人:認識十裡橋村的全華嗎?得到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:全華?那可是個實干家!

      苦干實干樹形象

      這裡是一片涌動著希望的熱土,它曾經貧瘠,如今卻流淌著富足﹔它曾經寂靜無聲,如今卻蓬勃著無限的生機。這就是距縣城13公裡的息縣楊店鄉十裡橋村。十裡橋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發展條件:距縣城近,農田灌溉設施齊備,大廣高速公路、省道S336公路穿境而過。但是十裡橋村的窮也是該鄉出了名的:全村18個村民組,2520人,隻有耕地3962畝,上世紀90年代末全村人均純收入還不足1000元。1999年初,生於斯長於斯的全華懷著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的夢想,擔起了十裡橋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。他清楚地知道,要實現自己的第一個構想,首先要增強村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。“十裡橋村能不能站起來,打出去,就看你的了!”想到上任前楊店鄉黨委書記信任的話語,全華動情了:干!把渙散的人心聚起來!把離縣城近的優勢利用起來!把一個繁榮、富足的十裡橋村呈現在世人面前!

      在鄉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,全華同志先后召開村班子會、黨員群眾代表座談會、十裡橋村在外工作人員聯誼會,廣開言路、集思廣益,查問題、找症結,搞規劃、謀發展。會議之余,他或騎車或步行,深入到田間地頭,路邊村舍,每家每戶,與村民交朋友,傾聽群眾的呼聲,想辦法,謀出路。很快,一個立足本地實際,先富民后強村的扭轉十裡橋村、發展十裡橋村、振興十裡橋村的綜合立體發展藍圖在他心中勾畫出來了。

      為了引植蟠桃樹苗,全華先后四上北京。每次去,他總是住最便宜的旅店,吃最便宜的飯菜,能省下一分錢是一分錢。當蟠桃樹苗引植成功后,全華又忙著聯系北京林果研究所的研究員來指導。第一次挂果,果農給他和班子成員每人送了5公斤嘗鮮,全華堅決不要。他說:隻要大家伙都富了,我比王母娘娘吃蟠桃都高興。

      由於大部分村民習慣了生活現狀,對他的新思路、新舉措理解不了,認為是“胡搞”。全華深知,磨破嘴皮子,不如干出樣子。他號召全村黨員干部,從我做起,向我看齊,結合各項規章制度的切實執行,堅持變群眾“上訪”為干部“下訪”,在全村廣泛深入地開展察民情、察民意、送信息、送技術、送服務活動。由於在用人、經濟等敏感問題上堅持公開、公正、透明的原則,變過去的“暗箱操作”為“陽光作業”,十裡橋村人心齊了,百姓氣順了,觀念轉變了,全村干群精神面貌煥然一新。

      立足實際促發展

      工作打開了局面,全華又思謀著富民興村的第二個構想。經過廣泛征求意見,他決定從基層組織建設入手,立足十裡橋村的實際,發揮優勢,挖掘潛力,以建設“雙強”村支部為契機,轉變干群思想觀念,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格局。結合“雙強”黨員的培養,對全村班子進行了充實調整,使一批年富力強、黨性堅定、能致富、會帶頭的優秀黨員充實到村班子裡,使村“兩委”班子戰斗力大大增強﹔組織干部群眾外出考察,更新觀念,廣大干群的視野大大開闊,創業致富的熱情高漲,一場謀發展、求發展的活動在全村迅速展開。

      2004年,為了能夠上“村村通”項目,全華天天騎著摩托車到縣裡有關部門找領導、遞報告、跑資金。可項目有限,不得已村裡就籌集一筆資金,修建一條高標准的鄉村公路。時值七月,剛打的混凝土遇上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,眼看工程就要停工,路面面臨著重新修復的重大損失,就在這時,臨近村庄的黨員來了,群眾來了,老人和孩子也來了,他們拿著塑料雨布,爭相去蓋路面,還有幾個人手持一角,撐開一塊大雨布,讓工人繼續施工,而全然不顧自己被暴雨沖刷。當全華從其他工地趕回來,看到此時此景,他的眼角濕潤了,他知道,這是廣大群眾對村黨支部工作的最高褒獎和肯定啊!

      為了深入推行農業結構調整,村裡及時提供服務,與金融部門進行協調,從資金上對農戶給予扶持。全華想:光有資金還不夠,還得要技術扶貧。於是他從信陽農科所、息縣農科所聘請高級農藝師,常年進行技術指導。隨著一大批高效種植、養殖基地和一批工業項目的實施,全村經濟突飛猛進,農民收入大幅增加,十裡橋村出現了百業興旺、人心思進的喜人景象。

      在短短幾年時間裡,十裡橋村共修善地上水渠220米,“組組通”水泥路近5千米,電話近百門,家家通廣播,還投資100余萬元興建了了楊店鄉第一、第二敬老院。在全華的帶領下,目前十裡橋村創建成了“吃、學、住、林、養、加、建”的新農村發展格局。“吃”即村民在公路沿線開辦農家餐館,方便過往司機﹔“學”即扶持青年李德文創辦全縣首家民辦育才小學,現在校學生782人,建有教學樓1幢,宿舍樓1幢,餐廳一處,年年獲全縣教學管理綜合考評一等獎﹔“住”即結合試驗區建設在在緊鄰S336的位置科學規劃了一個中心村,新建600畝經濟實用新型民居。目前已建成42套一棟棟美觀時尚的小洋樓,另正在建設中的28套小洋樓正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,受到了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好評﹔“林”即依托信陽農科院、息縣農科所和息縣農業技術推廣站,發展了速生楊樹經濟林600畝,蟠桃園100畝﹔“養”即水產養殖70畝,養豬場一個,存欄200頭,4000隻養雞場一個﹔“加”即創辦年創利稅100萬元、日產大米50噸的鑫源米業有限公司﹔“建”即依托息縣通達公司,成立了兩個施工隊(路橋施工隊和建筑施工隊),固定資產120萬元。建有息縣惟一通過省級生態示范園區檢查驗收的集種植、養殖、娛樂為一體,規模近200畝的生態示范園區一處。十裡橋村富了,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從以前的不足1000元,2008年一躍增至近5000元,村集體收入近200萬元,位居全縣“雙強”前五位。

      現在,許多富起來的群眾由衷地說,發家致富,離不開黨支部﹔有難有苦,還得靠政府。

      心系“雙強”抓黨建

      全華深知,群眾富不富,關鍵在干部。因此,必須建設一支能致富、會帶富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。在他的周密組織安排下,全村18個村民組廣泛開展了“雙強”工程,一批致富能手,民營經濟帶頭人被發展培養成了黨員,許多素質高、黨性強的黨員經過培訓成為帶動一方的致富能手,全村經濟和黨建工作良性互動、齊頭並進,很快形成了無公害高效特色種植、規模養殖、農副產品深加工、勞務輸出四大強勁增收亮點。

      尊重民意、集中民智、珍惜民力,是全華從長期基層工作中得出的最寶貴的經驗。正如他常講的那樣:“我農民出身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個官兒,啥時候當百姓把你當成官兒敬起來、供起來了,你這個官兒也就不稱職了。”言語不多,卻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新時期黨員干部的價值所在。

      幾年來全華盡心竭力地工作,不僅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,也贏來了各級黨組織和群眾的好評。2003年被評為縣十佳“雙強”村支部書記、河南省抗擊非典先進工作者,受到了省委副書記陳全國的接見,2005年被評為信陽市勞動模范,2009年分別被評為河南省、信陽市“五個好”村黨支部書記。由於成績突出,今年被縣委高兼高配為副科級村支書。

      在成績面前全華沒有驕傲、知足,他還有更大的發展計劃正在加快實施。第一步,息縣至包信路沿線規劃為鄉工業園區,加大“回歸工程”及招商引資力度,利用外面的資金發展﹔第二步,壯大施工隊規模,盡快成立具備法人資格的建筑公司,使全村群眾人人有股份,家家分紅利,利用社會的資金發展﹔第三步,立足本地糧食優勢,按照“宜農則農、宜林則林、宜漁則漁、宜畜則畜”的原則,把生態示范園區做大做強,創品牌,使速生楊樹經濟林形成產業,以鑫源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糧食深加工,採用“公司+農戶”,把養豬、養雞形成“產——銷”一條龍體系,條件成熟后成立十裡橋村中介公司,做糧、畜經紀人﹔第四步,把敬老院建成老年公寓,對外經營,利用地理優勢,把老年公寓前溝塘重新清淤、挖大,建成垂釣中心、娛樂中心,集吃、住、玩為一體,以此增加集體收入。今年將籌集資金興建文化大院,使全村的群眾能夠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